从俾斯麦到一战(26)---- 德国的挽歌(下)
本系列前篇:
直挂云帆济沧海 ----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
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(4)----普奥战争
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(5)----反思
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(6)----后续手段
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(7)----普法必战
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(8)----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?
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(9)----普法战争
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(10)----腓特烈大帝
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(11)----从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
从俾斯麦到一战(12)---- 政治架构,以及英明的威廉一世
从俾斯麦到一战(13)---- 普法战争后的条款、梯也尔和德国短暂的黄金时代
从俾斯麦到一战(15)---- 俄国的崛起、波兰的灭亡,以及德国和英法的关系
从俾斯麦到一战(18)---- 1880年代俄国和德国的关系,保加利亚危机
从俾斯麦到一战(20)---- 威廉二世的内政外交,法俄同盟的建立,和俾斯麦的去世
从俾斯麦到一战(22)---- 1905年前后,英法德俄关系的嬗变
从俾斯麦到一战(23)---- 欧洲的混乱局势、英德海军竞赛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
从俾斯麦到一战(24)----从战争进程看施里芬计划的巨大错误
书接上文,继续说尼古拉二世在治国上的严重缺陷。
二、昧于大势,改革严重滞后,继续推行极权统治。
无论是俾斯麦还是维特,还是18世纪欧洲众位启蒙思想家们,他们都支持君主制,但他们支持的是君主立宪制度。维特在自传中大力称颂了威廉一世、亚历山大二世和三世,认为君权是完全合理的。但接着说:为了防止君权过大而干错事,必须有权力制衡机制,这就是君主立宪。
不过君主立宪也有好几种,维特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做过多论述。对于君主来说,最弱的就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,君主基本上就是个摆设,起礼仪作用,唯一的权力是对议会决议的“不签字权”,也就是不支持议会的决议。但自1688年“光荣革命”以来,英国君主还从来没有用过这项权力。最强的君主立宪,就是德国式君主立宪:君主手握军权。日本的君主立宪介于英德之间,但二战之后,已经比英国还弱鸡了。
至于俄国,1905年以前没有议会(俄国把议会叫“杜马”),而首相和部长就是仿照西方设置的,相当于过去的大臣,都对君主负责,因此就是皇帝极权制。但就尼古拉二世来说,在改革严重滞后的情况下,他没有其父的统治手腕,却还要维持极权统治。时间一久,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。到最后,所有阶层都站在他的对立面,尤其是最后军人已不再支持他,王朝也就垮台了。
三、宠信皇后,而皇后迷信于一个江湖术士,这让江湖术士对沙皇有间接的重大影响。
皇帝宠爱皇后本来不是坏事,而且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伉俪情深,皇后也不傻,她早已看出沙皇身边大多都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溜须拍马的人,因此很担心心地善良的沙皇被人蒙骗(从个人来说,沙皇心地善良,但治国方面又很残忍)。沙皇的决策深受皇后影响,他的批示经常有“皇后也这么想”、“皇后也这么认为”之类的话,让大臣看了都很奇怪:俄国的君主到底是沙皇,还是来自于出身德国的皇后呢?
因此,如果俄国越来越好倒也罢了,偏偏越来越差,这给尼古拉二世的权威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。但他既优柔寡断,又一条路走到黑。一直到死他都深信皇后。这也不奇怪,皇后的确深爱着他,完全为他着想,不过,皇后也不是什么智慧超群之人,她迷信一个叫拉斯普廷的西伯利亚农民。
拉斯普廷的“法力”非常高超,类似于我国古代皇帝身边的和尚道士,喜欢装神弄鬼,而且预测往往能应验,这迷住了不少人。拉斯普廷这个西伯利亚农民,就是凭超人的法术和预测力,让皇后迷信不已。在他于1916年被杀前,做过两个可怕的预言,而且事后都应验了。这两个预言是:
1、1914年7月,他力劝尼古拉二世不要开战。他说如果开战,俄国将面临巨大灾难,沙皇一家更将面临巨大灾祸。
2、1916年12月他被杀前不久(他是被皇室一些反对他的人杀的,沙皇和皇后事先并不知道),说如果他被沙皇一家杀害,两年内沙皇全家都将被杀。1918年7月17日,尼古拉二世全家,包括皇后、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,都被新政权杀害。
怎么样,拉斯普廷还是有两下子的吧?
更神奇的是,皇储阿列克谢患有血友病,这是一种可怕的疾病,遗传而来,当时不能治愈。血友病患者身体极为虚弱,身上有伤就会血流不止。这样的人是难以继承大统的,但皇后已经很难生育第六个孩子了,沙皇全家都为皇储的血友病而折磨,痛苦不堪了十几年。但只要拉斯普廷来了,他说皇储的病能缓解,不久真的就缓解了。不是一次,是很多次,在他的预言下,皇储都从死亡的边缘回来了。这怎么能不让皇后迷信呢?连沙皇也不能不征求他的意见。
还有更神奇的。一个皇亲(尤苏波夫)想害他,半夜把他约到家里,在点心和酒里放了能致人于死地百倍剂量的氰化钾。但是拉斯普廷有吃有喝,居然没事!只是有点头疼。但他也没在意,以为是酒力作用。皇亲等了两个多小时,看他还活蹦乱跳,实在等不及了,开枪把他射杀。但是他也没有立刻死亡,死前又和皇亲搏斗,并逃了出去。尤苏波夫已经被吓傻了,其他人追上又是几枪,才把他彻底干掉。
拉斯普廷死后,人们把这个淫乱宫廷的家伙的JJ割出来,据说长达30多厘米,又是一个奇迹。
那么,怎么解释这个世上有拉斯普廷、徐福、李淳风、袁天罡、邵元节这些大获成功的神叨叨的方士呢?
笔者绝不相信鬼神的存在,认为这个世界没有鬼神。但是在亿万人中,总有个别人具有远超乎常人的感觉和直觉,加上后天“修炼”,到了一定程度,就能一眼判断出情况并给出判断。而且在成千上网个民间跳大神的里面,出现一两个准确性更高的并不奇怪,概率上就能解释。这种人再拿神鬼来说事,很容易迷住一大帮人的。
至于拉斯普廷上面那两个预言,也没什么奇怪的。他出身民间,深知俄国社会的矛盾已非常激烈,而沙皇已经打过一次大败仗了,和德奥开战又完全没有成算,很可能再败一次。当时的俄国和过去也不一样了,自由民主的思想已经浸润俄国上百年,加上共产主义思想的流行,在连续大败的情况下,俄国不出事反而是小概率事件。而沙皇的统治一旦被推翻,考虑到1860年代以后俄国的很多革命党派都要干掉沙皇一家(是谓“斩草除根”),因此也容易做出沙皇全家被杀的预言。
当然,在时间和结果上看,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。但民间传说就是这样,为了突出某个人的神奇,他的一切错误预言都被掩盖,只剩下一些正确的,于是后人觉得相当神奇。为了突出这种神奇,还会对很多事情进行夸大,比如什么氰化钾、JJ长度之类的八卦,完全是以讹传讹,或者病态生长,越传越神而已。
我这里花了不少篇幅讲拉斯普廷,绝不只是八卦。实际上,拉斯普廷对1900和1910年代的俄国宫廷和政治有重大影响。他得了宠信后开始卖官鬻爵,家里粉丝众多,都是来送钱讨官的。不过,俄国有相当一批高官和皇室成员,认为沙皇一家迷信拉斯普廷,靠江湖术士来指导政治和战争,是对贵族、职业政客和军人的侮辱,也不符合东正教教义。因此,拉斯普廷及皇后受他影响后的所作所为,又让尼古拉二世威望大减。
四、不辨贤愚。
从他在1904年不再重用维特,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。在日俄战争初期,尼古拉二世在远东任命了两个总司令,这不瞎搞吗?根本原因是:当时绝大多数俄国人认为打日本很容易,沙皇也这么认为,因此想让他的亲戚“镀镀金”。这两个总司令,一个是根本不会骑马、养尊处优的亲王,另一个是夸夸其谈的军届新秀,事后证明他们都不合格。这足以说明尼古拉二世在用人方面出了严重问题。当然另一方面,当时日本也是拼了,考虑到双方国力在满洲的对比,俄国换谁都很难赢。
五、亲任前线总司令。
1916年,随着俄军多次惨败于德军,俄国国内人心日益动摇。在这种情况下,沙皇居然力排众议,亲任前线总司令!
这在俄国是很不寻常的,因为历任沙皇都从没有直接指挥过战争。最著名的一次是拿破仑入侵俄国,亚历山大一世任命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。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,沙皇也没当总司令,但现在尼古拉二世却要亲自指挥战争了!
事后证明他是个军事家吗?当然不是。事实上,历任沙皇之所以不当总司令,就是想置身于胜负之外。沙皇是俄罗斯人的皇帝和精神领袖,如果不当总司令,战争胜利了,荣誉还是自己的,打败了也有人顶缸,至少可以加一层“保护罩”;但如果直接指挥战争,失败的责任将直接归于沙皇,这对皇帝威望的打击是巨大的,也会让民众失去对沙皇的敬畏,因为在民众心中,半神半人的沙皇居然打不过敌军的凡人指挥官,过去塑造的高大形象完全崩塌。因此,考虑到俄国的国情,沙皇当总司令,风险相当巨大。
当时的俄国,并不是没有能打仗的将军。当然,很有可能换谁都一样,因为俄军的战斗力和装备都逊于德军,而且德军的东线指挥官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都相当牛。在这种情况下,沙皇当总司令,可谓凶多吉少。
当然,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或许很多人认为沙皇敢于承担责任,相当有“担当”。这很有道理。如果打胜了,他的威望可能将超越所有沙皇;可惜在尼古拉二世的指挥下,俄军还是一败再败,这就不好办了,连个替罪羊都找不着。到了1917年初,当俄国人已经除掉了拉斯普廷之后,仍然不能挽救战场颓势,于是厌战的人民和军队,都认为尼古拉二世打仗不行,治国无方,还迷信江湖术士。这样的王朝,还是推翻算了。
在尼古拉二世下台时,他已经得罪了俄国各个阶层。支持他的人,几乎没有。混到这份儿上,也就只能当亡国之君了。
六、容易被忽悠。
尼古拉二世很容易被忽悠,包括被奸臣忽悠,被拉斯普廷忽悠,被军中的强硬派忽悠。归根结底,是他治国的功力远远不足。在众多意见中,他根本分不清谁高明谁低劣。
其中,一个经常忽悠他的人,就是威廉二世。
自法俄同盟建立后,威廉二世总想削弱甚至拆散这个同盟。于是他忽悠俄国向远东发展,在俄国强占旅顺和我国东北的过程前后,威廉二世也是大力支持的。应该说,德国对俄国的大力支持,也是俄国敢在远东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维特和其他一些精明的俄国人,早就看出威廉二世居心不良。但尼古拉二世不这么看,他觉得威廉二世的话很合他心意,于是这两位姑表兄弟,关系仍然很好。
威廉二世忽悠尼古拉二世最成功的一次,是两位君主于1905年7月24日,秘密签订了《比约克条约》。这个条约在以前讲过,可以看成德俄针对第三国的军事同盟,理论上也包括针对法国。虽然尼古拉二世基于法俄同盟,说以后也要把法国拉进来,威廉二世也表示同意,但是,和其他条约结合考虑,这个条约仍然有很大问题:
1、这是两国君主签订的条约,而两国政府的首相、其他大臣,都不在场。尼古拉二世在签订条约三个月后,才给手下大臣看。
2、从条约本身看,如果德法发生战争,俄国至少不能帮助法国。这等于事实上否定了法俄同盟。甚至,随着日俄《朴茨茅斯条约》的签订,俄国反而有义务在德法交战时保卫俄国。
3、鉴于德奥意是同盟,如果俄国和奥匈发生战争,俄国肯定得不到德国的帮助。而且,德国很可能会帮助奥意。
4、看来,俄国只能在和英国发生战争时,才能得到德国的帮助了。但是当时俄国已经在远东惨败,舰队已经被消灭大半,俄国不可能和英国打。
5、看来,只有俄国和日本发生战争时,德国才会大力帮助。但是《比约克条约》限定的范围是欧洲国家,德国没有义务帮忙。
因此,当几个月后俄国大臣看到这份条约时,都非常气愤。他们觉得尼古拉二世又被威廉二世耍了。这份看似公平的条约,在处处限制俄国,让俄国尽义务,却对德国没什么限制。
更让俄国人气愤的是,俄国为了打日俄战争,防止激怒德国,答应了威廉二世签订新的德俄商贸协议的要求。而1905年新的商贸协议,对俄国相当不利。已经去职的维特很愤怒,认为威廉二世装得和尼古拉二世很友好,但处处乘人之危,在揩俄国的油。
从战术角度看,的确如此。尼古拉二世和威廉二世“斗法”,总容易掉进对方的圈套。如果再考虑两个人的治国水平,尼古拉二世比威廉二世差得远。
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威廉二世高明。当威廉二世戏弄尼古拉二世时,他考虑的仅仅是削弱和拆散法俄同盟,并利用法俄同盟的虚弱来发展德国海军,拓展德国的海外殖民地,在全世界大展拳脚。如果法俄和德国开战,德国将执行把英国卷入战争的施里芬计划!一旦开战,德国既要在世界范围内战胜英国,也要在欧洲大陆战胜法俄!
从战略上说,威廉二世不就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吗?简直昏了头了!
我们可以设想一下,假如德国通过一场大战,同时战胜了英法俄,不仅德国将在欧洲无敌,而且英国相当一部分殖民地都要归属德国,德国将在世界无敌(除了美国),这对所有国家,包括美国,以及远东的大国,都将是严重威胁。下一步,德国修养生息几十年,是否更要在全世界四处出击呢?
而种族论,在十九世纪已经流行于世界(希特勒只是后来喊得更响而已),一旦德国变得如此强大,别说对于犹太人和斯拉夫人不友好,恐怕对于远东的黄种人,更不是一件好事。
这种前景实在太可怕了,细思极恐。
因此,威廉二世的国家战略(不如说是远不成熟的想法),长远来看,会让德国与全世界为敌。那么,这样的强国,还是趁早失败比较好。
所以,虽然威廉二世比尼古拉二世的综合才能要高,但也高不到哪儿去。他们都是拿国运冒险的皇帝。尤其是地处中间的德国,浪费了最好的向东大幅扩张的机会,而这种机会,俾斯麦是绝不会浪费的!
写到这里,本策论总算写到德国的最优策略了。
先给出几个之前已经得到的结论:
1、由于历史、文化、制度的原因,俄国是一个军事化国家,长期不侵略扩张,俄国将衰落。
2、德国的最大敌人,是俄国。
3、沙皇不可能永远都是雄主,总会碰到尼古拉二世这种人的。而这样的人当政,就是德国的机会!
对于威廉二世来说,如果他之前忽悠俄国在远东发展,是为了削弱俄国,并从尼古拉二世的行为中看出他是一个拿国运开玩笑的人,那么就可以将计就计,引诱尼古拉二世继续犯错误,和德奥开战,然后先东后西,击倒俄国!
可惜,威廉二世之前一直做得很好,但他也只是赢在小智谋上。而在国家战略上,他和尼古拉二世半斤八两。
德国的最优策略,是以下几步。
一、不应该大力发展海军和殖民地。如果瞅准机会,适当发展,也没什么大问题,但一定要适度,决不能引发英国的警惕和对抗。大力发展海军,除了大量消耗德国的国力,并让英国成为潜在对手,好处非常少。
二、刺激法国和俄国结盟,引诱俄国向远东发展,继而削弱法俄同盟。因为俄国只有和法国结盟,才有胆量开战。
三、利用奥匈的贪欲和巴尔干问题,刺激俄国和法国开战。
四、利用德奥同盟,和法俄开战。德国执行“先东后西”的战略计划,用200万精锐德军,重创俄国。
五、但是,德国的目的绝不是灭亡俄国,只是大幅削弱俄国,并从俄国得到百万平方公里以上的领土。这和后来希特勒的计划完全不同。即使德国非常强大,以当时的人口和幅员,要想灭亡俄国,也是绝对不可能的。相反,如果打俄国太狠,俄国民众反而会团结对敌,拿破仑战争和苏德战争都是明证。而且,英国乃至美国,一定会支持俄国的。那样,德国将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,完全得不偿失。
因此,德国的正确做法是:先东后西,西面对法国防守和“忍让”,甚至容忍法国占领阿尔萨斯-洛林一部,而在东面对俄国大举进攻。但是对俄国的进攻也不应过于深入腹地,德国和俄国作战的目的,是适当占有俄国土地,并在反复攻守中大量消耗俄军精锐。如果俄军被消灭500万以上,考虑到俄国的国内矛盾,就有可能签订大规模各地的和约,就像后来列宁做的那样。
笔者认为如果德国这么做,一定能成功。因为:
1、法国极具报复心理,肯定愿意和俄国结盟,一起进攻德国。
2、如果法军能攻入德国领土,说明法军不弱。在这种情况下,英国出于实力平衡的考虑,也不会援助法国,至少不会大规模援助法国。相反,英国很可能置身事外,以后担当调停的角色。这,也是德国为英国预备的角色。
3、法军攻入德国领土,对骄傲的俄国人来说,绝对是一个刺激。考虑到俄国强硬派和尼古拉二世的作为,俄国一定会大规模反击。这样,俄军最精锐的军队,必然在反复攻守中消耗掉,直到激发俄国国内剧烈的矛盾为止。
4、在这个过程中,奥匈帝国的精锐将消耗不多,以后既可以可以帮助德国守卫一部分后方,也可以震慑意大利、罗马尼亚,让他们不敢加入协约国一方。另一方面,土耳其将对俄国南边产生更大压力。这样,俄国将面临德奥土三国的巨大压力。这样,德国也不用像一战后期和二战那样,派出大量兵力在东南欧了。
因此,德国的战略计划是:绝不要期望通过一次大战灭了俄国,但是一定要活得获得重大成果。这个重大成果就是:让俄国割让其西部大约150~200万平方公里、总计约3000~4000万人口的土地。这些土地是俄国最富庶、人口最多的土地,如果1.4亿人口的俄国,丧失掉这些土地,不仅俄国过去几百年向西扩张的成果将完全化为乌有,而且以后的经济将更加依赖于德国。那时,俄国将彻底失去反抗的能力。
为了更好地说明可行性,我们先看一下现在的东欧地图。
现在,一些东欧国家的面积如下(单位:平方公里)。
爱沙尼亚:4.53万
拉脱维亚:6.46万
立陶宛:6.53万
波兰:31.27万
乌克兰:60.37万(包括克里米亚)
白俄罗斯:20.76万
总计:129.92万平方公里。
当然,这些土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,有一部分是德国的,比如拉脱维亚、立陶宛、波兰的一部分,都属于德国(主要是东普鲁士)。
当然,如果德国全部占领这些地区,不仅俄国不愿意,而且英法也可能不同意。因此,德国可以把一些地区分给奥匈帝国,还可以让一些国家独立。例如,1808年芬兰曾经被俄国吞并,1917年11月才获得独立。现在芬兰的面积是33.81万平方公里,如果德国让芬兰独立,并让芬兰获得大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,对俄国西北方将构成较大压力。
胜利后的德国,在中东欧的领土大致如下图所示。德国,可以扩张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。
占领这些土地可行性和好处是:
1、这些地区,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说德语,比如波罗的海三国,之前很多地方都属于东普鲁士,有很多德国人。如果德国占领这些地区,以德国的强势文化,同化将非常方便。同样,德国可以在波兰人、乌克兰人、白俄罗斯人中强行普及德语,这样经过两、三代人之后,这些地区将完全被德国同化。
别说什么“文化侵略”、“太残酷了”之类的话。德国占领阿尔萨斯-洛林之后,就是在小学强行普及德语。而俄国,它从基辅罗斯和莫斯科大公国起步,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一个超大帝国,也是历代沙皇在征服土地之后,强行推广俄语和东正教的结果。否则,俄国人不可能有凝聚力,不可能有足够的战斗力,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。
2、德国完全有能力占领更多地盘。在1917年,已经衰弱不堪的德军,就曾差点打到克里米亚,也就是现在乌克兰东部、2014年举行全民公投归属于俄罗斯的一块地区。因此,德军打到莫斯科附近没有任何问题。以后通过谈判再让出一部分土地,就能达成和约。
3、就算俄国愤恨不已,也没关系,因为俄国已经丧失了三分之一人口和最富庶的土地,以后想报仇也不容易。因为得到1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德国,总人口将有一亿人,而丧失了大约4000万人口的俄国,总人口也将是一亿人,双方已经旗鼓相当。更何况俄国的科技一直无法和德国相比,德国今后和欧洲的贸易,将更加依赖于德国。
4、如果德国在西边对法国忍让,比如放弃阿尔萨斯-洛林,法国很可能会接受,更何况俄国将首先不敌,如果俄国被迫和德国签订和约,法国没有理由继续战斗下去。
5、在波罗的海和黑海,俄国仍然保留有出海口,德国并没有封死它的出海口,尤其是彼得堡仍然属于俄国。因此在惨败和打不动德国的情况下,俄国将不得不接受和约。
6、对于波兰、乌克兰甚至白俄罗斯的一部分,可以归属于奥匈帝国。奥匈如果打了胜仗,帝制将延续一段时间。就算以后奥匈的帝制延续不下去了,奥匈分裂为多个国家,德国既可以考虑占领更多地盘,也可以任由其分裂。总之,德国在东南欧将处于主动地位。
7、唯一不利的就是在辽阔的东欧平原,德国将和缩小后的俄国,有长达3000多公里的国境线。因此德俄关系将长期紧张。但前文说了,俄国此时的人口和经济,已经永远丧失了对德国产生优势的可能,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,俄国很可能将永远败落于德国。另外,对于东欧平原上有两个关系紧张的大国,英国甚至美国,完全可以接受。
8、如果德国获得黑海的出海口,仍然引起列强反对,并且和俄国的共同边界过长的话,可以让奥匈帝国获得黑海的出海口,比如塞瓦斯托波尔,最差也得有敖德萨。这样,奥匈和俄国有一些接壤,德奥共同面对俄国,德国和奥匈更紧地绑在一起,也是个不坏的选择。
因此,上述方案是完全可行的。就算英国顾忌德国的强大,转而更加倾向于支持俄国,但德国可以在西边对法国做更多让步,让志得意满的法国牵制英国。
可能有人会说:就算德国有明智的皇帝和首相,真能做到这些吗?
我的回答是:如果俾斯麦和老毛奇健在,或者继任者和他们能力相当,完全没有问题。
而且,只有在极权制度下,德国才有可能实现上述方案,实现领土的大规模扩张。
这是因为,民主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:短视。
道理也很简单,竞争性的政党要上台,必须满足选民们的要求。而人民都是短视的,只注重眼前利益。因此,或许获胜的政党领导人绝不是傻瓜,但在民主国家,所有的内外政策,都必须满足选民的中短期利益。
但在极权国家,不存在这个问题。
当然,我不是说极权国家的执政者可以为所欲为了,而是说:极权国家的领导者,可以在兼顾中短期利益的情况下,更加兼顾长期利益,甚至,为了长期利益,短暂地牺牲中短期利益。只要做得不是太过分,人民将渡过难关,迎来千年的辉煌前景。
以我上面的战略来说,德国要故意对法国示弱,甚至主动割让一部分领土(比如阿尔萨斯-洛林)给法国,只有极权国家,才能做到这一点。
当然,具体到法国,还得有另一个前提,就是德国在东线取得了相当胜利,已经占领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。
实际上,俾斯麦之所以能挑起普奥、普法战争并获胜,离不开英国政治家的“支持”。以普法战争为例,在当时的英国民众和执政者看来,法国更令人厌恶,尤其是当俾斯麦披露了法国想吞并比利时的计划后,英国民众对法国厌恶到了极点。在这种背景下,俾斯麦再挑动拿破仑三世发动普法战争,就赢得了英国的友好中立。虽然战争之后,欧洲中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德国,让很多英国政客颇为后悔,觉得事先应该帮助法国,但已经没有后悔药可吃了。
但是,极权国家,不存在这个问题。如果极权国家的执政者深谋远虑,完全可以操纵民众情绪,包括国外民众的情绪,并利用对手的严重错误,让国家快速开疆拓土,获得极快速的发展。
另外,绝大多数人的另一个误区是:总以为民主国家一定会强大,民主国家一定会战胜极权国家。这肯定是受了美国的影响,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。但是,如果看看过去几千年的历史,就会发现民主国家其实并不长久,否则,希腊,尤其是雅典,早就应该成为世界最强国了,一些坚持贵族民主制的国家,也应该一直兴旺。可是,它们都被消灭了,被极权国家消灭掉了。至于英国,实际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,它的民主程度也远不能和现在相比。
至于美国,它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民主国家,在可预见的未来,仍将是世界第一强国。但是,美国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,有相当大的历史偶然性,这方面的历史就不细说了。而且现在,美国自身的问题已经越发严重,族群文化的分歧和冲突越来越剧烈,凝聚力越来越差。不排除在几十年后,美国通过民主选举,分裂成多个国家。而一旦分裂成多个国家,美国又怎么对世界施加更大影响呢?
无论是古希腊,还是现在的美国,还是历史上其他民主或极权政权的兴衰,归根结底,文化竞争,才是人类社会最高级别的竞争。虽然,制度也是文化的一部分,但远远不是全部。
有人说:极权国家一定会压制人性,压制创造力,不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。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,因为普鲁士/德国的历史,已经充分证明:极权国家也能取得辉煌的科技和文化成就,极权国家的人民,也可以生机勃勃。但关键是,极权要有个度。像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极权,肯定是过分了,而且是极度过分了。在我看来,德国的这个尺度,把握得非常好。归根结底,要让人民具有创造性,就得在科学和商业领域鼓励竞争。但在这些领域的竞争,和政治领域的适当极权,并不矛盾。
对于德国来说,如果以威廉二世为首的一帮领导者,有威廉一世那帮领导人的水平,德国以及德意志民族,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至少达到和俄国以及斯拉夫民族,平起平坐的地位。德语和德意志文化,将可预见的未来,都将是世界主流语言和文化之一。
可惜,威廉二世、霍尔韦格(首相)、法金汉(国防部长)、小毛奇(总参谋长),和几十年前的威廉一世、俾斯麦、罗恩、老毛奇相比,差得太远了。
写到这里,可能又有人会问:你为什么那么同情德国,总是站在德国立场上说话?
因为:站在德国的立场上,就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。
如果东欧平原出现了两个大国,他们相互较劲,俄国对远东的控制力必然大幅削弱。以后如果德俄再发生大战,东方大国,是否能收回失去的几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呢?
当然,这也需要东方大国具备雄厚的实力。但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,一度实现自治的蒙古,被我们的一支偏师再次收复,当时苏联毫无办法。那是1919年,徐树铮带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深入蒙古,于1919年11月迫使蒙古无条件撤销自治。如果徐树铮都能做到,一旦俄国被大幅削弱,东方大国要收复北方领土,估计要更容易吧。
可惜,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德国的实力,即使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超级强大,也已经不可能拿下苏联了。
这是因为:
1、在魏玛共和国和希特勒执政的早期,德国给了苏联很多先进技术。可以说,苏联在短短十几年实现了工业化,是德国帮助的结果。而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苏联,德国已经很难啃得动了。即便二战时已经打到了莫斯科,但苏联在喀山一带,早已建成了重工业和军工基地。德军越向东就越困难,而苏联仍然有强大的抵抗力量。
2、就算德国不打英法,但随着德军的不断东进,英法将在西部发动越来越猛的攻势,必然牵制德国更多力量。我承认在二战之前,英法在绥靖德国,希望德国攻打苏联。但如果德国的胜利太大,英法必然会再次和苏联联手。所以,德国已经永远丧失了让英国置身事外的机会。
3、美国,也将给与苏联更多支持。苏德战争时就是这样,1941年底之前,虽然美德尚未开战,但美国给予苏联的军事和粮食援助,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程度,而且还在快速增长。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,尚未参与全球事务的美国,不仅没有大规模援助俄国的意愿,而且其工业实力也不比德国强太多。
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即便德国仍有碾压苏联的实力,但国际形势已经大变,即使德国不打比利时,英国也将参战,苏联将得到美国的全力援助。在这种情况下,德国等于和英美苏法四国作战,长远来看,必然是败局。除非德国不打苏联,但如果不打苏联,又不可能大规模扩张领土。
因此,第一次世界大战,或者说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,是德国永远击倒俄国的最好机会。
遗憾的是,机会,永远失去了。随着苏联/俄罗斯成为核大国,要想在军事上等待下一次机会,在可预见的未来,希望都极其渺茫,基本上是不可能的。
也就是说,对于德国来说,已经不可能再通过军事扩张,让日耳曼人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了。在世界日益成为地球村的时代,德语和德国文化,将永远成为小众文化,以后德语及文化会不会被消失呢?相当不乐观。虽然现在来看,这么说好像是痴人说梦,但人类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:语言在逐步减少,以后全球必然只剩下最多七、八种主流语言。在幸存的主流语言中,俄语及俄国文化,必然是其中之一。
五百年后,能够幸存的语言,必然有英语和俄语,也会有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,可能也有法语。但是,所有其他语言,目前来看,都不乐观。包括,汉语。
是的,包括汉语。
甚至,日语都有可能比汉语持续更久。
因为,在当今世界,汉文化并不是一种强势文化。
在遥远的东方,汉文化当然是一种强势文化。但是,汉文化之所以能在远东兴盛三四千年,是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,让远东早早建立了一个大国,这个大国的文化,在远东地区当然是无敌的。但也仅此而已,汉文化并没有高度的扩张和侵略性。例如,朝鲜、日本、越南等地区,虽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,但他们自己的文字和文化,始终在发展。
我们,尤其是包括我自己,当然对自己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,认为我们的文化有很多卓越的优点,也有相当顽强的生命力。但是,绝对不能盲目乐观。所谓生命力,都是相对的。相对于其他几种强势文化,汉文化始终在节节败退。
人类社会的最高竞争,是文化竞争。这是我的一贯观点。在我看来,为了文化的长远兴盛,实行相当程度的开明专治,是和其他极端文化进行竞争,所不得不采取的措施。
这当然不是最好的,但是,总比坚持迂腐的政治正确,最后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,被更具生命力、但也更野蛮的文化所淘汰,要强得多。
人类社会,至今仍然在探索最好的制度。在可预见的未来,这种探索仍将继续。
回到德国,如果德国能有大约15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(一战前德国的面积是53万平方公里,再吞并俄国大约100万平方公里),再加上奥匈帝国,德语文化(而不是科技),将超级强大。从超长时间长度来看,如果德语文化能和英语、俄语文化旗鼓相当,形成谁也不占绝对优势的竞争态势,并和公元622年出现的另一种强势文化竞争,对地处远东的汉文化,是相当有利的。
可惜,德国,已经永远丧失了机会。
不用提什么科技。或许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,德国科技仍然可以总体上一直比俄国强。但是,一种语言文化要永远传承,归根结底要看人口和土地。所有其他东西,都是暂时的。
例如,古希腊文化是多么辉煌。他们的思想成果,泽被全人类。但现在有多少人说希腊语呢?你会因为崇尚古希腊而学习希腊语吗?又有多少人说罗马帝国的拉丁语呢?
古埃及语和巴比伦语,更是死了几千年的语言。
因此,对于地处中央、各种天然条件都很差的德国来说,尼古拉二世执政期,是德国大幅扩张的最好机会。到了希特勒时代,实际上已经毫无机会了。
在希特勒时代,顶多是建立一个把所有日耳曼人都包括进来的“大德意志国”,希特勒已经做到了这一点。虽然他利用了英法政客们的软弱和错误,但也很厉害了。但是,在达到这一步之后,德国再想扩张,已经不可能了。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,美国必然参与到全球事务中。在核武器出现后,更是再无通过大规模战争,大幅扩张领土和文化了。就算是最乐观的估计,也得必须等一两代人之后,看看世界是否有巨变,那时再寻找机会。
一代伟人俾斯麦,他取得的伟大成就,在后来的德国执政者浪费了历史给予的机会之后,注定已无可能发扬光大。而且,随着时光流逝,俾斯麦的惊人成就,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。
因此,我把本文,命名为《德国的挽歌》。
全文完。